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

多感官教學在家庭環境的運用與實務(一) 講師:林郁宜

課程名稱: 多感官教學在家庭環境的運用與實務
日期: 民國114年4月29日
授課講師: 道雲法師 / 林郁宜老師 (資深特殊教育專家)

前言:
幸參與了林郁宜老師(道雲法師)主講的「多感官教學」課程,內容聚焦於如何將教學技巧融入家庭生活,增進孩子的感官及智能發展。以下是我個人的初步理解與反思,若有不周或誤解之處,還請多多指教!

心得分享:
換位思考的必要:
課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點是,我們眼中許多「理所當然」的事物或連結,對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,可能需要不同的路徑才能觸達。這提醒我們,必須學習從孩子的視角出發,觀察他們的困難與反應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引導方式,而不是一味套用我們自己的邏輯。

拆解學習的階梯:
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連結?老師提到了幾個關鍵的「連結點」:從具體的顏色、形容詞、命名,再到連接詞的運用。例如,想讓孩子理解「用紅色的繩子綁腳」這件事,可以先從單純的「紅色」開始,確認理解後,再進一步到「紅色的繩子」,循序漸進。

平衡學習與家庭依附:
老師也點出了一個許多家長可能面臨的困境:過多的外部課程或刺激,可能讓孩子接收超載的「內在資訊」。這些資訊的吸收需要符合發展順序,一旦混亂,就需要花費心力調整。
孩子與家長身心俱疲後回到家,最先犧牲的就是寶貴的「家庭親密依附」時光。這種失衡反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,提醒我們在追求療育資源的同時,家庭的溫暖互動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
賦予活動「目標」與「樂趣」:
在帶領孩子進行活動或學習前,先釐清「目的」非常重要。以腦性麻痺孩子練習丟沙包為例,目標可能是訓練「投擲」的動作。但若只是反覆枯燥地丟,效果可能有限。老師建議可以巧妙轉化:由大人拿著桶子讓孩子瞄準。這樣一來,不僅練習了投擲,更加入了「手眼協調」的訓練,同時還創造了親子互動的樂趣,讓單一動作變成有意義、有連結的遊戲。

結語:一句話的力量

「將擔心的能量化為關心的能量!」

與其無止盡地擔憂孩子的未來,不如將這份心力轉化為當下具體、溫暖的關懷與陪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